维生素D2软胶囊

维生素D2软胶囊

处方药物国家医保目录(甲类)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

英文名:Vitamin D2 Soft Capsules
主治:肠炎  肝硬化  佝偻病  黄疸  血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  硬化  阻塞性黄疸  维生素D缺乏  骨软化

药品说明书:

  •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维生素D2软胶囊
    英文名称:Vitamin D2 Soft Capsules
    汉语拼音:Weishengsu D2 Jiaowan

  • 【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为维生素D2,化学名称为9、10-开环麦角甾-5、7、10(19),22-四烯-3β-醇。

  • 【性状】

    本品为胶丸,内含黄色或淡黄色油状液。

  • 【适应症】

    1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与治疗。如:绝对素食者、肠外营养病人、胰腺功能不全伴吸收不良综合征、肝胆疾病(肝功能损害、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小肠疾病(脂性腹泻、局限性肠炎、长期腹泻)、胃切除等。2用于慢性低钙血症、低磷血症、佝偻病及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骨软化症、家族性低磷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后、特发性或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治疗。3用于治疗急、慢性及潜在手术后手足搐搦症及特发性手足搐搦症。

  • 【用法用量】

    1预防维生素D缺乏症:成人口服每日0.01-0.02mg(400-800单位);早产儿、双胎或人工喂养婴儿每日饮食摄入维生素D含量不足0.0025mg(100单位)时,需于出生后1~3周起每日口服维生素D0.0125~0.025mg(500~1000单位);用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0.01mg(400单位)。
    2维生素D缺乏:成人口服每日0.025~0.05mg(1000~2000单位),以后减至每日0.01mg(400单位);儿童每日0.025~0.1mg(1000~4000

  • 【不良反应】

    1便秘、腹泻、持续性头痛、食欲减退、口内有金属味、恶心呕吐、口渴、疲乏、无力;2骨痛、尿混浊、惊厥、高血压、眼对光刺激敏感度增加、心律失常、偶有精神异常、皮肤瘙痒、肌痛、严重腹痛(有时误诊为胰腺炎)、夜间多尿、体重下降。

  • 【禁忌】

    高血钙症、维生素D增多症、高磷血症伴肾性佝偻病患者禁用。

  • 【注意事项】

    1治疗低钙血症前,应先控制血清磷的浓度,并定期复查血钙等有关指标;除非遵医嘱,避免同时应用钙、磷和维生素D制剂。血液透析时可用碳酸铝或氢氧化铝凝胶控制血磷浓度,维生素D2疗程中磷的吸收增多,铝制剂的用量可以酌增。2由于个体差异,维生素D2用量应依据临床反应作调整。3对诊断的干扰:维生素D2可促使血清磷酸酶浓度降低,血清钙、胆固醇、磷酸盐和镁的浓度可能升高,尿液内钙和磷酸盐的浓度亦增高。4下列情况应慎用: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高胆

  •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高钙血症孕妇可伴有对维生素D2敏感,应注意剂量调整。

    老人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 【药物相互作用】

    1制酸药中的镁剂与维生素D同用,特别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可引起高镁血症。2巴比妥、苯妥英钠、抗惊厥药、扑米酮等可降低维生素D2的效应,长期服用抗惊厥药时应补给维生素D以防骨软化症。3降钙素与维生素D同用可抵消前者对高钙血症的疗效。4大剂量钙剂或利尿药与常用量维生素D同用,有发生高钙血症的危险。5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矿物油、硫糖铝等均能减少小肠对维生素D的吸收。6洋地黄类与维生素D2同用

  • 【药理作用】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D2促进小肠黏膜刷状缘对钙的吸收及肾小管重吸收磷,提高血钙、血磷浓度,协同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促进旧骨释放磷酸钙,维持及调节血浆钙、磷正常浓度。维生素D2促使钙沉着于新骨形成部位,使枸橼酸盐在骨中沉积,促进骨钙化及成骨细胞功能和骨样组织成熟。维生素D2摄入后,在细胞微粒体中受25-羟化酶系统催化生成骨化二醇(25-OHD3),经肾近曲小管细胞1-羟化酶系统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1-25-(OH)2D3〕。

  • 【贮藏】

    避光,密封保存。

  • 【规格】

    0.125mg(5000单位)

  • 【包装规格】

    铝塑包装,每板12粒,每盒2板。

  • 【有效期】

    24月

  •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35020237

  •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
    企业简称: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

医师专业问答:

问:维生素E软胶囊对身体有害吗

答:维生素E软胶囊在正常剂量下使用一般无害,但过量摄入可能有害。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保护细胞膜的作用。适量摄入可补充维生素E,但过量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和出血倾向。过量摄入维生素E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和出血倾向,例如长期每日摄入超过1000毫克的维生素E,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E软胶囊,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避免自行增减剂量。同时,应保持均衡饮食,确保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E和其他营养素。

问:维生素E软胶囊可以直接涂脸上吗

答:维生素E软胶囊不建议直接涂脸上。维生素E软胶囊是一种口服药物,含有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因为维生素E软胶囊是口服药物,直接涂脸上可能导致皮肤刺激或过敏。如果存在皮肤干燥、脱屑等问题,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将维生素E软胶囊中的液体涂抹于面部,以滋润皮肤。但应避免直接将胶囊内的固体物质涂抹于皮肤上,以免造成堵塞毛孔或刺激皮肤。使用维生素E软胶囊时,应注意个人皮肤类型和反应,避免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皮肤不适。如有皮肤异常,应及时停用并咨询专业医生。

问:缺维生素d2可以吃维生素d3吗

答:如果缺乏维生素D2,通常不建议直接服用维生素D3。因为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需要通过食物或阳光照射来获得。维生素D2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如蘑菇、酵母等;而维生素D3则来源于动物性食品,如鱼肝油、蛋黄等。由于机体不能将一种类型的维生素转化为另一种类型,因此摄入的食物中的维生素D2不会自动转换为维生素D3,反之亦然[1]。当体内缺乏某种特定的维生素时,应优先考虑补充该种维生素,而不是盲目地替代其种类的维生素[2]。对于维生素D2缺乏的情况,应该首先增加富含维生素D2的食物摄入量,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额外补充含有维生素D2的营养素补充剂[3]。为了确保身体得到充足的维生素D,除了饮食调整外,适量的日晒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强烈的紫外线下,以免对皮肤造成伤害[4]。同时,在选择维生素D补充剂时,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嘱进行选择,以确保安全有效[5]。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特别是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此外,定期进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

问:脸上有斑可以吃维生素e软胶囊吗

答:脸上有斑是可以适量服用维生素E软胶囊的,但具体是否适合还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判断。建议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等。对于皮肤问题如色斑,它可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为其抗氧化特性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细胞的损伤,并且还能改善皮肤微循环,从而减轻色素沉着和淡化斑点。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不同,因此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此外,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E也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恶心、腹泻等症状。因此,在决定是否服用维生素E软胶囊时,应考虑个体差异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健康问题。总之,虽然维生素E软胶囊可能对缓解脸部斑点有所帮助,但在使用之前最好先进行专业评估以确保安全有效。同时还要注意均衡饮食,避免暴晒阳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维护肌肤健康。

问:维生素d2和d3区别

答:维生素D2和D3在来源、功效和吸收率上存在差异。维生素D2主要来源于植物,而D3则来自动物;D3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且在人体内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1.来源D2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如蘑菇、酵母等;而D3则主要由人体皮肤合成。2.功效D2主要用于预防佝偻病和软骨病,以及治疗这些疾病引起的症状;D3除了上述作用外,还具有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3.吸收率D3的生物利用度更高,通常比D2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因此,在补充维生素D时,选择D3可能更为有效。在选择维生素D补充剂时,应考虑个人需求和具体情况,如有必要,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选择。

问: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有什么区别

答: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在来源、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方面存在差异。1.来源维生素D2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如蘑菇、酵母等;而维生素D3则主要由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转化而来。2.化学结构维生素D2的分子结构与维生素D3略有差异,其含有9个碳原子,而维生素D3含有10个碳原子。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在吸收和代谢方面的不同。3.生物活性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虽然都具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但它们的生物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相对于维生素D3,人体对维生素D2的吸收率较低,因此需要更多的摄入量才能达到相同的生物利用度。由于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在来源、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上存在差异,选择补充时应考虑个人需求和身体状况。对于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以确定合适的补充剂量和类型。

问:补维生素d2和D3有什么区别

答:补维生素d2和D3在来源、生物活性和代谢方面存在区别,维生素D2主要来源于植物,而维生素D3则来源于动物,两者在人体内的生物活性和代谢途径也有所不同。1.来源维生素D2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如蘑菇、酵母等;而维生素D3则主要由动物性食物提供,如鱼肝油、蛋黄等。2.生物活性维生素D2和D3虽然结构相似,但它们的生物活性略有差异。维生素D3是人体内最有效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因此通常需要更少的剂量就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3.代谢维生素D2和D3进入体内后,都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才能发挥作用。由于维生素D3的代谢过程更为直接和高效,所以它比维生素D2更容易被身体利用。在选择补充维生素D时,应考虑个人的食物摄入情况以及对两种形式的敏感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量摄入天然食物中的维生素D即可满足需求,无需额外补充。

问:维生素e软胶囊治疗弱精症吗

答:维生素E软胶囊可以辅助改善弱精症的症状,但并不能直接治愈该疾病。如果患者存在弱精症的情况,则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处理。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具有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而弱精症是指精子活力低下或数量减少的一种症状,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染色体异常等因素有关。由于维生素E能够提高精子的质量和活力,所以对于弱精症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是,单纯依靠维生素E无法根治弱精症,还需要结合其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来综合调理。此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酗酒以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问:维生素e软胶囊能祛斑美白吗

答:维生素E软胶囊通常不能达到祛斑、美白的效果。但患者在服用时,需要严格遵医嘱进行。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习惯性流产等病症。而斑点是由于皮肤黑色素沉积过多导致的,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而美白主要是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合成,从而改善肤色暗沉的现象。虽然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但是它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色素沉淀部位,因此无法起到祛斑、美白的功效。如果想要祛斑或美白,建议选择专业的医学美容机构进行激光祛斑或光子嫩肤等医疗美容项目。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辅助淡化色斑,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猕猴桃、柠檬等,有助于抑制黑色素形成。同时还要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对皮肤造成伤害,加重色斑问题。

问:维生素e软胶囊能直接涂抹脸部吗

答:维生素E软胶囊通常不建议直接涂抹在脸上。因为其主要作用是口服,若外涂可能会导致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保护细胞膜、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等,并且还能够促进伤口愈合以及预防血栓形成。但该药物主要是通过口服的方式进行使用,如果将其涂抹于面部,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由于其为油状物质,容易堵塞毛孔,甚至可能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如瘙痒、红肿等症状。因此,虽然维生素E软胶囊有一定的护肤功效,但并不适合直接用于脸部护理。对于想要改善肌肤状况的人群来说,应选择专门针对皮肤问题设计的产品,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坚果类、绿叶蔬菜等,以维护身体健康和皮肤状态。

上一个:妇科分清丸

下一个:三硅酸镁片

相关药品:

药品分类 [全部]
疲劳
感冒
腹胀
乏力
湿热
咳嗽
高血压
便秘
疼痛
心绞痛
流感
失眠
关节痛
头痛
鼻塞
扁桃体炎
眩晕
糖尿病
气管炎
贫血
尿道炎
硬化
头晕
肺炎
鼻炎
月经不调
糖尿
肝炎
气滞
上呼吸道感染
衰弱
冠心病
瘙痒
胃炎
宫颈炎
口舌生疮
心悸
耳鸣
2型糖尿病
神经衰弱
胆囊炎
痛经
胸闷
前列腺炎
胀痛
阴道炎
肠炎
咽痛
绞痛
湿疹
目赤
软组织感染
溃疡
咽炎
动脉硬化
消化不良
蜂窝组织炎
健忘
慢性肝炎
抑郁
淋病
过敏
皮肤软组织感染
瘀血
骨关节炎
下呼吸道感染
气短
麻疹
膀胱炎
喘息
呕吐
痢疾
结膜炎
食欲不振
肾病
风湿性关节炎
附件炎
痉挛
荨麻疹
支气管炎
扭伤
嗳气
脓肿
风热感冒
偏头痛
胃溃疡
腰膝酸软
白细胞减少
伤风
口渴
神经痛
流行性感冒
营养不良
盆腔炎
热感冒
喉炎
舌生疮
脓疱
肾炎
高脂血症
创伤
高血脂
败血症
急性支气管炎
肝损伤
白血病
中耳炎
口干
结核病
牙龈肿痛
水肿
带状疱疹
黄褐斑
腹腔感染
伤口感染
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溃疡
肝硬化
耳聋
无力
肺结核
疱疹
利尿
恶寒
急性扁桃体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尿路感染
抽搐
泌尿系统感染
湿痹
脑血栓
绝经
慢性支气管炎
血虚
咽喉炎
胸痹
乳腺癌
哮喘
过敏性鼻炎
恶心
皮肤瘙痒
多梦
脑膜炎
胁痛
抑郁症
骨质疏松
心力衰竭
脾虚
自汗
吞酸
前列腺增生
细菌感染
乳腺炎
复杂性尿路感染
咳痰
慢性咽炎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肿胀
疲乏
湿热下注
中风
头昏
佝偻病
肾盂肾炎
缺铁性贫血
脊柱炎
溶血
淋巴瘤
坐骨神经痛
皮炎
气滞血瘀
紫癜
骨质增生
骨痛
小儿感冒
肝癌
食欲减退
麻痹
白带
尿频
瘙痒症
肌肉酸痛
厌食
多饮
慢性浅表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