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耳油

滴耳油

OTC(甲类)外用药物

英文名:DiErYou
主治:耳聋  湿热

药品说明书:

  •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滴耳油
    英文名称:DiErYou
    汉语拼音:DiErYou

  • 【成份】

    核桃油、黄柏、五倍子、薄荷油、冰片。

  • 【性状】

    本品为棕黄澄清的液体;具冰片香气,味辛、凉。

  • 【功能主治】

    滴耳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肝经湿热上攻耳鸣耳聋耳内生疮肿痛刺痒破流脓水久不收敛

  • 【用法用量】

    滴耳用,先搽净脓水,每次2~3滴,一日3~5次。

  •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 【禁忌】

    凡耳病如化脓性中耳炎出现头痛重者忌用

  • 【注意事项】

    . 忌辛辣鱼腥食物 . 不宜在用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 用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去医院就诊 . 按照用法用量使用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对滴耳油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 滴耳油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 请将滴耳油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滴耳油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贮藏】

    遮光、密封。

  • 【规格】

    -

  • 【包装规格】

    每瓶装5g。

  • 【有效期】

    24月

  •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51021332

  •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成都迪康药业有限公司
    企业简称:德人养生 云绿生物

医师专业问答:

问:咽鼓管炎能否用滴耳油治疗

答:咽鼓管炎通常不能使用滴耳油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咽鼓管炎是由于咽鼓管黏膜受到炎症刺激而引起的疾病,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等因素有关。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耳朵闷胀感、听力下降等症状。而滴耳油主要用于缓解外耳道及中耳腔内的不适症状,并非针对咽鼓管部位的药物,因此不适用于该疾病的治疗。对于咽鼓管炎,应避免用力擤鼻子,以免增加气压变化对中耳的影响。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中,有助于减少咽鼓管压力不平衡的情况发生。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措施来预防细菌感染。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健康,均衡摄入营养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问:咽鼓管炎能否用滴耳油涂

答:咽鼓管炎一般不建议使用滴耳油进行涂抹。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应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加重病情。咽鼓管炎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或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反应,通常表现为耳朵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而滴耳油主要用于治疗外耳道疾病和某些类型的中耳炎,如化脓性中耳炎等。但咽鼓管炎主要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此时使用滴耳油可能会导致细菌逆行进入中耳,从而加重炎症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对于咽鼓管炎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可以遵医嘱口服抗生素类药物,例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同时还要注意保持鼻腔通畅,可采取热敷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局部水肿,进而改善通气情况。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吸烟及二手烟暴露,并定期清洁室内空气,以降低患此病的风险。

问:咽鼓管炎能否用滴耳油涂抹

答:咽鼓管炎通常不建议使用滴耳油进行涂抹。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避免自行处理并及时就医。咽鼓管炎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腔内压力失衡而引起的炎症反应,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等疾病。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耳朵闷胀感、听力下降等症状。滴耳油主要用于治疗外耳道湿疹、耵聍栓塞等情况,并不具备缓解咽鼓管炎的作用。因此,在患有咽鼓管炎时,不应盲目使用滴耳油来涂抹患处,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针对咽鼓管炎,可以采取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鼻喷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减轻局部水肿和分泌物积聚。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还要定期清洁耳朵,减少病菌滋生。

问:咽鼓管堵塞能不能用滴耳油滴呢

答:咽鼓管堵塞通常不能使用滴耳油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的一条管道,其功能主要是调节中耳腔内的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并且还能起到引流作用,以保证中耳内环境稳定。当咽鼓管发生阻塞时,会导致中耳负压增加或正压增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听力下降、耳闷堵感等。此时不建议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加重病情。对于咽鼓管堵塞的情况,可以遵医嘱通过口服抗生素类药物来改善,比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也可以配合使用黏液促排剂,例如盐酸氨溴索片、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此外还可以在专业医师操作下对咽鼓管进行吹张术,有助于缓解症状。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用力擤鼻子,以防损伤咽鼓管黏膜而诱发感染。同时还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后导致上呼吸道炎症反应加剧,进而影响到咽鼓管的功能。

问:滴耳油当成眼药水滴要紧吗

答:将滴耳油当成眼药水滴入眼睛比较危险。滴耳油和眼药水是两种不同的药物,滴耳油主要用于治疗耳部疾病,而眼药水则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由于滴耳油和眼药水的成分、浓度、使用部位不同,可能导致眼部不适或损伤。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过敏史,误用滴耳油后可能会导致眼部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症状。这是因为滴耳油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眼部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建议在使用任何药物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如有不适或疑虑,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眼部受到刺激或感染。

问:滴耳油用后不用清理吗

答:滴耳油用后通常不需要专门清理。滴耳油是用于治疗外耳道炎症、湿疹等疾病的药物,具有消炎、止痒、杀菌等作用。因为耳道内的残留药物可能不会对听力产生影响,且无需额外清理。如果患者对滴耳油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可能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此时需要及时清理并停止使用。例如,对苯酚过敏的患者在使用含有苯酚的滴耳油后,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建议在使用滴耳油前,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遵循医嘱使用。同时,注意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水进入耳内,以免加重症状或引发感染。

问:滴耳油与滴耳液区别

答:滴耳油与滴耳液在成分、作用机制和用途上存在差异。1.成分滴耳油通常含有植物油、矿物油等油脂类物质,而滴耳液则包含抗生素、抗真菌药等药物成分。2.作用机制滴耳油主要用于软化和润滑耳朵内部的硬块或耵聍,以方便其自行排出。而滴耳液则是通过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来治疗感染性耳病。3.用途滴耳油适用于清理外耳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如耵聍;而滴耳液常用于治疗中耳炎、外耳道炎等炎症性疾病。使用时应遵循医生建议,避免盲目混合使用两种产品,以免影响疗效或加重症状。若出现不适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咨询专业医师。

问:滴耳油和滴耳液哪个好

答:滴耳油和滴耳液相比,滴耳液更好一些。但具体选择哪种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滴耳油是一种外用药膏,通常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瘙痒等症状;而滴耳液则主要用于缓解耳朵内部不适感,如疼痛、发炎等。从药物作用机制来看,滴耳油主要通过局部涂抹达到止痒、消肿的效果,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的皮肤问题;而滴耳液则能够直接作用于内耳区域,起到杀菌、抗感染的作用,对于较严重的耳部疾病更为有效。如果只是轻微的耳道湿疹或真菌感染等问题,则可以考虑使用滴耳油进行治疗;但如果存在严重化脓性中耳炎或其他需要抗生素治疗的情况,则应优先选用具有抗菌效果的滴耳液。在选择时还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发生,并遵循医生建议调整剂量和频率。若出现上述症状且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诊断和适当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频繁挖耳,以免损伤耳道黏膜。

问:鼓膜炎滴耳油有用吗

答:鼓膜炎患者使用滴耳油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鼓膜炎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滴耳油进行治疗,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鼓膜炎是中耳黏膜受到细菌感染后出现炎症反应,导致鼓膜充血水肿的一种疾病。上述药物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繁殖,缓解鼓膜炎症。因此,对于鼓膜炎患者来说,使用滴耳油是有一定帮助的。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此外,保持良好的耳部卫生习惯,避免水进入耳朵,如游泳时佩戴防水耳塞,也是预防鼓膜炎的重要措施。

问:鼓膜穿孔可以用滴耳油吗

答:鼓膜穿孔一般不建议使用滴耳油。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鼓膜是位于外耳道深处的一层薄膜状结构,具有保护中耳腔免受外界压力和细菌感染的作用。当鼓膜受到强烈冲击或长时间处于高气压环境下时,可能会导致其破裂形成穿孔。此时不应再继续使用任何药物,包括滴耳油等,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其并发症。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持续性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则可能是由于炎症扩散至内耳引起的,需尽快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并根据医生指导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耳朵进水,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熬夜,也不要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上一个:仙芝楼牌灵芝孢子粉胶囊

下一个:天之方虫草养生酒

相关药品:

药品分类 [全部]
疲劳
咳嗽
便秘
流感
疼痛
心绞痛
硬化
失眠
贫血
糖尿病
头痛
糖尿
乏力
腹胀
衰弱
月经不调
气管炎
湿热
感冒
扁桃体炎
关节痛
高血压
心悸
尿道炎
宫颈炎
过敏
肺炎
阴道炎
骨关节炎
溃疡
目赤
慢性肝炎
上呼吸道感染
湿疹
冠心病
肠炎
消化不良
软组织感染
神经衰弱
附件炎
痛经
胀痛
头晕
气滞
胃炎
绞痛
肝炎
麻疹
咽痛
膀胱炎
眩晕
风湿性关节炎
2型糖尿病
瘀血
神经痛
下呼吸道感染
荨麻疹
痢疾
鼻炎
脓疱
咽炎
肺结核
偏头痛
瘙痒
呕吐
湿痹
皮肤软组织感染
淋病
结膜炎
喉炎
伤口感染
健忘
口干
脓肿
耳鸣
腰膝酸软
前列腺炎
十二指肠溃疡
喘息
风热感冒
营养不良
口舌生疮
白细胞减少
乳腺癌
蜂窝组织炎
痉挛
抑郁
肾病
急性支气管炎
心力衰竭
舌生疮
气短
胆囊炎
热感冒
流行性感冒
无力
盆腔炎
中耳炎
急性扁桃体炎
咽喉炎
尿路感染
白血病
胸闷
带状疱疹
扭伤
食欲不振
黄褐斑
骨质疏松
鼻塞
血虚
动脉硬化
肝硬化
胃溃疡
肝损伤
利尿
哮喘
恶寒
口渴
水肿
复杂性尿路感染
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炎
泌尿系统感染
肿胀
脑血栓
绝经
佝偻病
支气管哮喘
创伤
咳痰
高脂血症
牙龈肿痛
慢性支气管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皮肤瘙痒
结核病
慢性咽炎
紫癜
腹腔感染
自汗
嗳气
恶心
瘙痒症
原发性高血压
疲乏
湿热下注
骨痛
耳聋
气喘
伤风
慢性胃炎
吞酸
中风
高血脂
疱疹
皮炎
坐骨神经痛
缺铁性贫血
拉肚子
败血症
白带
脾虚
小儿感冒
肾炎
角膜炎
溶血
胸痹
热咳
免疫缺陷
气滞血瘀
痛风
肝癌
口苦
淋巴瘤
尿频
血热
皮肤病
流鼻涕
头昏
厌食
脑膜炎
抑郁症
肾虚
骨质增生
心肌梗塞
细菌感染